2009-05-11

Roomba 的華麗之舞



使用Roomba 小黑(掃地機)跟小藍(刷地機)一年多以來,這兩個小傢伙明顯改善了我們的家居生活。這段日子我們也推薦了不少朋友使用。
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會不會有地方掃不到?
要解釋路徑演算法跟模擬驗證,有點難解釋。
上面這張圖,可以解釋得很清楚。

下面是順手找到的相關報導,轉載如下:

透析iRobot Roomba 570高效率清掃的關鍵設計

黃裕元/DIGITIMES
2008/08/04

前言: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完成人類較難做到或是懶得處理的瑣碎事情,常久以來一直是大眾對於機器人所報有的夢想與憧憬,例如搬運重物、處理高危險事務、 打掃環境…等。iRobot公司的Roomba清掃機器人,是最早能將機器人科技家電化的劃時代產品,透過極具效率的科學運算與搭配耐用、實際的機構設 計,讓這款清掃機器人可以一連發展5代產品,成為市面上此類型產品的功能臨摹對象,透過這次實機拆解最新款的iRobot Roomba 570,瞭解Roomba的成功祕方…

美國iRobot公司,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羅迪布魯克斯教授(Rondy Brooks)創立,由於iRobot初期設計、製造許多各型軍用機器人,有的機器人可以用於掃雷用途,有的機器人則是以偵測敵軍應用為主,再將衛星定位 (GPS)資訊傳回美軍戰地指揮所,原先也是針對戰爭用途開發的軍用設備。

所以,從波灣沙漠戰爭(Desert Storm)到伊拉克戰爭(Iraq War),美軍運用大量iRobot機器人在戰爭當中取代真人,以數以千計的iRobot機器人替代士兵處理危險任務。

然而戰爭結束後,軍用機器人使用數量需求銳減,iRobot逐漸轉移設計與應用方向,重新開始設計家庭用具清掃功能的機器人,並於1995年加入台灣宏碁集團資金,將家用機器人設計付諸實行。

而iRobot研發出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到今日已是第5代產品,掃地機器人變成每個家庭主婦的夢幻家電,不但可有效清除家中地板灰塵,甚至未來還將機器人運作行為,導入居家關懷設計概念,當下也帶來話題與娛樂性,讓人們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娛樂效果。

直至今日,iRobot全球銷售超過200萬台家用清掃機器人,透過拆解,可以瞭解,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設計,可以讓家庭主婦為之著迷。

新款iRobot Roomba 570,與舊款的掃地機器人最大的差異在於,下方底盤設計加強系統密閉性,先前的舊款掃地機器人,容易發生灰塵侵入主機內部,讓主機板上日積月累附著大量灰塵的困擾。

而新一代的主機底盤構造,則改採完全密封,讓主機板與掃地機構完全分離設計,彼此若有電力供應或感測控制連接,也透過模組化的連接座傳輸必要電力或控制訊號,連接處並針對防塵強化設計,並加裝了防護塑膠墊片,防止灰塵進入。

除此之外,掃地機器人新增1項特殊的配件「虛擬牆」,iRobot Roomba 570將虛擬牆升級成「虛擬燈塔」,虛擬牆的功能原本是用作來限制或阻擋掃地機器人掃除區域的配件,使用者可以在希望Roomba運作清掃的區域,如門口 擺1個虛擬牆設備,其實就是一個紅外線感應發訊裝置,其放出紅外線訊號就像多了一道看不見的牆壁,Roomba就不會跑出掃地範圍以外區塊,限制空間也能 更有效率完成區塊清潔掃除工作。

但是,舊款的虛擬牆在使用上,需要手動進行開關切換,若沒有設定好,Roomba掃地機器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跑出原本設定限制的清掃範圍,原本該打掃的地方就感到掃得不乾淨,而使用者也需要再重新把機器拉回原處,不但浪費電力、也浪費打掃時間。

新款掃地機器人,搭配的是「虛擬燈塔」,虛擬燈塔與虛擬牆的外觀大同小異,同為紅外線感應技術設計的發射控制器,只是不同的功能在於,虛擬燈塔有自動開/關虛擬牆壁功能,及協調掃地機器人進行清掃的區域通知功能。

也就是說,當虛擬燈塔知道Roomba清掃機器人在這個區塊完成清掃任務後,便會自動開放紅外線構築的虛擬牆,讓掃地機器人到下個區塊繼續進行清掃工作, 當Roomba清掃機器人移動到了下個區塊後,虛擬燈塔會再度關上虛擬牆,但反觀前一代設計,舊款Roomba一次就只能清掃1個區塊(所謂區塊即如房 間、客廳)。

而舊款機種當清掃完限制區塊後,使用者必須將Roomba提著帶到下個區塊清掃,所以,即使部分舊款(4260、4230)具有定時啟動清掃功能,也只能 完成定時單一區塊清掃,而新一代Roomba 570則改進這個缺點,會在啟動區塊清掃完畢後,自行打開虛擬牆進入第2區塊進行清掃,進入後自行關閉1號虛擬牆,在第2區塊內執行清掃。

當第2個區塊清掃完畢,它又會打開2號虛擬牆,進入第3個區塊清掃,掃完後它會打開2號及1號虛擬牆,回到第1區塊的充電座上,自動倒車將充電端子自動湊 上充電座執行充電,這樣的功能可以利用不在家的時間,定時將家中絕大部份的區域清潔工作一次完成,保持家中在最乾淨的狀況,也不會碰上休息或看電視 時,Roomba運作干擾休憩活動進行。

Roomba清掃機器人掃地模式,為利用自動掃除技術,關鍵核心在於特殊的掃除路徑演算法!其演算法可用最經濟的路線,達到每執行1次掃除,就可確保每處都有被打掃過4次的機率,這是為何Roomba掃得比人掃得還乾淨的技術關鍵!

Roomba除可在無障物的平面順利進行掃除工作外,如果遇到桌子的桌腳或是其它柱形障礙物區域,由於掃除機器人機器前端佈滿紅外線障礙感測器,前半圓形 設計還有碰撞感應開關,可避免直接衝撞傢具或是障礙物的問題,而清掃機器人還會繞著桌腳或柱子四周徹底打掃,不放過任何死角。

打掃模式在開啟電源後,掃地機器人會先在原地,以逆時鐘旋轉方式向外擴展掃除區域,1個房間大約使用35~40分鐘進行掃除,當完成清掃後,即會自動進入下個屋內區塊繼續完成清掃,或是選擇在1個小範圍繼續執行清掃模式,這時就會限定機器人在1公尺內的距離執行打掃。

除此之外,還可透過預約設定,以1週7天為1個大單位,設定禮拜一到禮拜天的清掃時間,就算人不在家也可以自動啟動打掃行程,或是透過無線遙控方式,也可 以把Roomba 570當成1台另類的遙控車,讓家中的小朋友當遙控車玩的同時,也能達到清潔屋內地板的另類加值效果。

不管是新款或是舊款掃地機器人,感測裝置都是以紅外線感測和觸碰感測為主,業者表示,使用非雷射導向或是更先進的無線控制技術,並不是技術上辦不到,而是 就清潔、掃除應用而言,無線感測或是碰撞感測的技術選擇,應以實用、低成本、耐用為主要要求,而不是為了導入更新更炫的技術而進行相關設計。

Roomba機器本體、虛擬牆和充電座,均透過紅外線無線技術進行互相連結、控制,在機器底盤的部分亦設置4組紅外線裝置,可以防止Roomba移動到樓梯口或是有落差空間,透過摔落感應即時控制驅動系統回車,避免操作不慎摔落。

此外,底盤輪子結構有簡單的懸吊機構設計!一旦提起機器本體,Roomba即立刻自動停止掃除運作,除此之外,懸吊繫統還能應付不同材質地面時,發揮應有的清掃功能!例如,硬質地板與軟質長毛地毯,也能識別地板材質不同動態調整掃除機構。

Roomba 570的掃除機構,就具浮動能力的驅動輪設計,可以適應不同地板環境,而掃除的清掃機構,僅透過簡單的物理懸吊設計,當輪子走到長毛地毯使驅動阻力增加, 透過齒輪組的物理驅動鋼索控制掃除機構的懸吊高度,讓地毯的清掃深度加強,類似這樣簡單的機構設計概念,在這台掃地機器人設計上,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巧思。

至於掃地機器人的刷子,即是執行清掃行程效率的重點機構!所以刷子設計一定是非常特殊,新一代的掃地機器人被設計成特殊爪型掃塵刷,掃塵刷的位置針對 Roomba的運作路徑最佳化,所以很多人覺得奇怪,掃塵刷應該在Roomba四處都裝才掃得乾淨?其實,有用的刷子一把就夠了,設計太多除了效益不高, 也只是浪費電罷了!Roomba所有的掃地元件,都可以被簡單的拆卸下來,讓使用者不用將Roomba送廠維修,在家中就能完成清潔動作,延長機器與元件 使用壽命。

掃地運作時,清掃集塵機構中的滾筒狀刷子,會將地面上的毛髮掃入集塵室中,許多毛髮也會捲在毛刷上面,久而久之就會降低清掃效果。為了克服這樣的難 題,iRobot公司設計1個毛刷清潔套,而使用隨機附送的毛刷清潔套,只需要將套筒與毛刷組合,來回刷上幾回,透過套筒上倒鉤設計,插入毛刷時可將毛髮 勾斷,拔出時順便將毛髮帶離刷毛,即可輕易的將附著在毛刷上的毛髮清除。

底部的清掃集塵機構,內部為1根柱狀毛刷與柱狀塑膠刷平行並排,設計原理就像平日用的掃把與畚箕!毛刷負責將灰塵揚起帶入塑膠刷上,塑膠刷再負責將灰塵送入集塵室中,如此一來可輕鬆又確實的完成整套掃除工作。
掃地運作時,清掃集塵機構中的滾筒狀刷子,會將地面上的毛髮掃入集塵室中,許多毛髮也會捲在毛刷上面,久而久之就會降低清掃效果。為了克服這樣的難 題,iRobot公司設計1個毛刷清潔套,而使用隨機附送的毛刷清潔套,只需要將套筒與毛刷組合,來回刷上幾回,透過套筒上倒鉤設計,插入毛刷時可將毛髮 勾斷,拔出時順便將毛髮帶離刷毛,即可輕易的將附著在毛刷上的毛髮清除。

底部的清掃集塵機構,內部為1根柱狀毛刷與柱狀塑膠刷平行並排,設計原理就像平日用的掃把與畚箕!毛刷負責將灰塵揚起帶入塑膠刷上,塑膠刷再負責將灰塵送入集塵室中,如此一來可輕鬆又確實的完成整套掃除工作。

在底盤還附設有1個灰塵感應裝置,而所謂的灰塵感應裝置,居然只是1個麥克風,透過打掃時灰塵揚起時碰撞麥克風的聲音,再與系統預存的灰塵聲紋進行比對, 讓Roomba可判斷地面上的灰塵厚度,然後下達在此區塊停留的時間加長,讓清潔行程在特別髒的區塊停留久一些,直到麥克風判斷此處灰塵減少已完成清掃 後,才指示Roomba此區完成清潔,可到其它區會計續清掃行程,看似簡單的原理,其構造與技術應用發想卻十分不簡單!

除了清掃模組外,還有1組側刷模組,新一代側刷增加刷毛,原本2支毛刷擴增為6支,如此一來大幅度增加清掃牆壁邊緣時的乾淨度。

iRobot Roomba 570底部有3個輪子,前方1個小輪子用於導向功能,設計上可以簡單的取出輪軸進行清潔,掃地時最常遇到的仍然是毛髮卡在輪子轉軸機構中,萬一頭髮卡在輪軸部分,輪子就不會繼續轉動,輪子的軸承部分就極易因此磨損,降低使用壽命。

而後方的2個輪子模組,為密封設計,與前方導向輪作用不同,負責Roomba本體的移動,每組驅動輪模組分別由驅動馬達與齒輪組、控制電路構成,完成整體動作,左/右驅動輪為馬達直接驅動設計,可以讓中央系統更有效率控制驅動行程,也能減少轉換動力的能源損失。
iRobot Roomba 570底部有3個輪子,前方1個小輪子用於導向功能,設計上可以簡單的取出輪軸進行清潔,掃地時最常遇到的仍然是毛髮卡在輪子轉軸機構中,萬一頭髮卡在輪軸部分,輪子就不會繼續轉動,輪子的軸承部分就極易因此磨損,降低使用壽命。

而後方的2個輪子模組,為密封設計,與前方導向輪作用不同,負責Roomba本體的移動,每組驅動輪模組分別由驅動馬達與齒輪組、控制電路構成,完成整體動作,左/右驅動輪為馬達直接驅動設計,可以讓中央系統更有效率控制驅動行程,也能減少轉換動力的能源損失。
iRobot Roomba 570底部有3個輪子,前方1個小輪子用於導向功能,設計上可以簡單的取出輪軸進行清潔,掃地時最常遇到的仍然是毛髮卡在輪子轉軸機構中,萬一頭髮卡在輪軸部分,輪子就不會繼續轉動,輪子的軸承部分就極易因此磨損,降低使用壽命。

而後方的2個輪子模組,為密封設計,與前方導向輪作用不同,負責Roomba本體的移動,每組驅動輪模組分別由驅動馬達與齒輪組、控制電路構成,完成整體動作,左/右驅動輪為馬達直接驅動設計,可以讓中央系統更有效率控制驅動行程,也能減少轉換動力的能源損失。

在電力系統部分,舊款電力約能離線使用60~90分鐘,新一代的Roomba,使用12顆中型的鎳氫電池,可以跑120分鐘,由面板上的LED燈作為電力容量指示,綠燈為滿電狀態、黃燈為消耗中、紅燈為缺電中,3個顏色為指示,當缺乏電力時會自動回到充電座進行充電。

在新款的充電座系統上,增加導航軌道,改善前一代機器回去充電時,有時必須試了兩、三次才能順利回到基座充電的缺點,在充電設計上,除依靠充電座充電外,也可透過變壓器直接外接在Roomba本體上進行充電,提高掃地機器人的攜帶性與機動性。

新一代遙控器比前一代遙控器更具質感,打破遙控器一定是長長方方的感覺,遙控器除了設定定時清潔行程,它還有遙控Roomba前進/左/右驅動遙控功能, 主要的功能在於清掃完成時,它可能剛好停留在床底下,這時有了遙控器,使用者就不需要爬到床底把Roomba抓出來,這也是1項很貼心的設計。

若是不想用遙控器,也可直接在主機的上方完成設定定時開關或是測試機器的一般操作,所有的按鍵設計都非常簡單易懂,而且採LED光源指示,在黑暗處也能看得非常清晰。

拆解機殼外部後,會看到內部主機板為一大片PCB板,從PCB的上方正面觀察,表面黏著設計的LED直接與PCB板結合,並且可以看到正面觸控鍵盤相對應 的端點,機體上的所有按鍵,全都用表面黏著方式焊在機板,PCB板看起來十分簡潔,而弧形的前端有總導向裝置模組,後方則分別為馬達模組、充電模組、定時 模組、遙控模組及揚聲器。

iRobot Roomba 570是目前所有同類型清掃機器人功能最完備的1款,所以,在主機板設計上,也是最完整的設計內容,在舊款機器上可能看不到定時模組、有的看不到遙控模 組,但為了簡化備料,其它版本的PCB板就會在沒有對應加值功能區塊上,找不到對應零件或料件,不過隨產品進化,未來會有更多、更新的設備不斷地添加。

由PCB版下方背面可以看到弧形前端有碰撞模組,前方導向輪的內置電源插槽,當導向輪掉落或忘記安裝,Roomba也不會自顧自的亂跑造成更嚴重的損壞, 算是相當貼心的設計!兩側輪子的電源插槽、集塵系統的電源插槽及充電電源的插槽,此外,在這邊可以看到iRobot Roomba 570是透過ST ARM系統晶片,完成整體的運動協調。

前幾代Roomba對於障礙物,是採輕輕碰撞的感應方式,新一代機器在偵測到前方有障礙物時,已改成會先減速後再輕輕接觸,藉由更輕微小心的接觸,可以保護傢俱不會因Roomba的清掃行程而損壞,不至於經多次打掃後損壞家具或掃地機器。

而內建的ARM晶片架構(Advanced RISC Machine),是1個32位元精簡指令集中央處理器架構,廣泛使用在不同種類的嵌入式系統,具有節能、低耗電特點。ARM處理器可以在很多消費性電子 產品上看到其蹤影,例如,行動電話、掌上型電玩,電腦週邊設備,甚至在控制飛彈的電腦軍用設備中,都可以看到。

前方半環狀的感應器,設有6個紅外線收發器與碰撞感應器,負責辨識目前的方位以及碰觸到硬物時,避開繼續打掃。掃地機器人的整體內部架構,至此一覽無遺,透過此次拆解瞭解iRobot對掃地機器人有著各項人性設計,如模組化設計,簡化拆卸與故障排除問題。

如強化耐用的機構設計,讓它長時間使用不怕損壞,電腦控制全以單晶片設計,強化耐用度,控制UI設計極簡易,不用學習就會用,甚至開發趣味性與話題性的遙 控操作應用,讓家中的小朋友也樂於遙控Roomba進行打掃。使用單純的雙輪驅動系統,設計跟兩輪車「賽格威」(Segway)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最少的 組件完成最精緻的驅動行程控制,另外,搭配無動力導向輪與各自配置驅動馬達的驅動輪,即構成iRobot實用的驅動系統...

另外就算話題性再怎麼高,趣味性再怎麼強,掃不乾淨再聰明也是枉然,iRobot利用強化清掃與集塵設計,讓灰塵只進不出,創意與概念相當值得學習。如這 代強化清潔毛刷,刷毛更長,當遇到頭髮絞住影響掃除機構運作,還會自動反轉解除故障問題,集塵機構利用大量物理技術設計,如高低反差與橡膠隔塵設計,讓刷 毛刷進塵屑的同時,也會經內部橡膠刷清除沾附刷毛上的灰塵、毛髮,避免灰塵洩出造成二度污染,讓掃除更具效率。

各種不同材質地面,自動調整刷子清掃角度,灰塵感應偵測功能在清掃過程中,遇到灰塵較厚的地方,會自動在原地停留,直到清掃完成後離開,樓梯偵測功能可自 動偵測樓梯,不會掉落。 前幾代機器都怕捲到電線或流蘇,新一代機器毛刷捲到電線或流蘇,刷子會自動反轉,前幾代機器都不適用於有流蘇的地毯,新一代機器已沒有這個問題。

刷子已改為易清理毛刷,所附的刷子清潔工具為1個套筒,套筒內為鉤子,清潔毛刷時,只需將刷子在套筒內來回穿梭,即可輕易取下刷子上的毛髮,特別是針對養寵物的朋友,縮短刷子清理時間,零件模組化,較易於維修。

而系統利用IR隨時確認主機與充電座間的距離,充電座本身會發出引導的兩條紅外線,當電池電力極低時,確保還有電力跑到充電座執行充電。在拆解的過程中, 發現大部分的螺絲都有防止遺失的保護措施,也就是說所有的螺絲都不會離開主體,可以防止在清潔機器時,避免發生組裝時找不到螺絲的窘況。

研究這Roomba外觀時,看到有1個類似電視s端子插孔,詢問代理商得到的答案,是有可能未來可以透過原廠獲得更新功能。不過原廠更透露下一代產品可能 會大幅升級,結合攝影機,可以透過網路在外地控制家中的機器運作。可以通話也可以傳輸影像,最多可達10個人同時使用,也可以作為家中的安全監控,或是搜 尋家人在家中的位置與家人談話,變成家庭安全防護與打掃的機器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