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5

天上突然踩下來的大腳丫


突然想起來一個小故事,來分享一下:
曾經有一次,我們一家人走在路上,小量看著路上的螞蟻說: "我要把路上的螞蟻踩扁",然後就踩了起來。
我當下跟他說:"那你會希望,當你走在路上,天上突然跑出一隻大腳丫把你踩扁嗎?" 
 
後來他都沒有這樣做了。
 
這是一個關於想像力跟同理心的小故事。
 


一個關於書跟記憶力的往事


今早在上班的路上跟同事聊天,聊到以前我曾經很想去誠品當店員這件事。
原因是:當顧客來問一本書在哪裡的時候,我可以馬上回答那本書在那一櫃,那一層,第幾本。
還有機會可以順便推薦相關的同類好書,如果他問到爛書的話。
當然,如果要做這件事,我應該要快點去做。
因為根據觀察,誠品的店員,好像沒有年紀太大的 =.=。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現在的記憶力沒有以前好了。

然後又聊到,我年輕的時候,很常逛光華商場(因為很愛買書,但是經費有限,所以常去買舊書)。
當年,我可以馬上回答你一本書在哪家店,哪個櫃子,第幾本(或是在哪一堆的哪裡 XD)
上面提到的"一本書",就是幾乎任何一本書籍 (非漫畫,足夠厚,不包含雜誌,還有少年快報之類的東西)。
當年,光華商場地下樓空氣裡的霉味是我一段年輕歲月的背景氣味。

2012-02-13

一件關於看書的事:複製模式



昨天晚上,我突然想通了一件關於看書的事,今天中午有空,來紀錄一下:

一本書,翻了,看了,知道了內容,可以隨口引用,那也僅僅只是"複製"而已。
僅僅是把知識從書複製到腦裡。
知識的型態其實差不多。書還是書,你還是你。

要從書裡,得到了精髓,轉化了型態,掛進了腦裡,至少改變了你的什麼,那才是你的。

什麼叫"轉化型態"?下面是一些例子:
  1. 整理:把內容變成條列/圖示筆記(這是很初階的技巧)。
  2. 看穿:看出作者的寫作的意圖/背景,為什麼寫這個,為什麼這樣寫。
  3. 推理:從內容裡推理出書裡沒有寫出來的道理。
  4. 補完:補上作者缺漏的部份,讓整個論述更為完整。
  5. 擴展:把書裡的方法(原理,邏輯,研究方法)擴展到其他主題。
  6. 除錯:找出書中寫錯,或是沒說清楚的地方。
  7. 關係:建立與其他系統的關係,像是歷史,人種,時間,文化系統。
  8. 觀點:找到不同的觀點來解釋書的內容。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像是我常做的,幫書畫插圖 XD)
重點是,以上這些,都比看書時僅僅執行"複製模式"好得多。

為什麼這個"想通"很重要?因為,我發現,我也常常在進行"複製模式"。
另外一個背後的原因是:
隨著年華老去,我年輕時博聞強記的功夫也隨之逝去,老方法不改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