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2

洛桑靠放大「小」的優勢翻盤

這篇文章,蠻有啟發性。

我的筆記:
策略:
  • 策略一:聚焦研發,教授三分之一時間出國訪查,將最新的資訊帶到課堂。
  • 策略二:打破學科制,所有課程跨專業學習。
考核:
  • 效率
  • 公民精神
成效:
  • 快速傳遞新知,畢業生滿意度高居全球第一。

以下是貼文


商業週刊電子報 2007.03.16

洛桑靠放大「小」的優勢翻盤

八年內從破產邊緣到稱霸歐洲

位處歐洲小國瑞士,只有五十八位教授的洛桑管理學院,如何從排名敬陪末座,翻揚到歐洲第一?它的策略思考,能提供同樣是小國的台灣什麼借鏡?

文●曾如瑩

「小不見得是壞事」,這是三月二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校長羅潤知(Peter Lorange)在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演講時,提到洛桑勝出的關鍵。

自二○○四年起,洛桑管理學院連續兩度獲得美國《商業週刊》歐洲MBA學校排名第一名(編按:該調查為兩年一度),領先倫敦政經學院。

而二○○六年洛桑年營收一億 一千五百萬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三十一億元),連續第八年成長,稅後淨利一千萬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二億七千萬元),可說是名利雙收。

但洛桑並非天生就含著金湯匙出身,擔任洛桑校長十四年的羅潤知,接受台灣《商業週刊》專訪時,道出七、八年前洛桑陷入瓶頸的一段秘辛。當年,洛桑在歐洲商學院之中,不過排第十五名,羅潤知回想,「當時,我們差點破產」。

比 國力,相對於法國、英國,瑞士在歐洲並不是一個大國;比教授人數,洛桑管理學院只有五十八名教授,和美國哈佛商學院二百三十多名教授相形見絀;比歷史,倫 敦政經學院擁有一百一十二年,洛桑就算加上改制前的校史,不過是成立五十多年的學校。樣樣不如人,一個小國裡的商學院,如何在八年內,從十五名後段班,甚 至差點破產的局面,提升到現在歐洲第一?

評估:資源不足,卻更靈活 在全球架構中思考出路

小雖然代表資源不足,但也代表比別人靈活。

羅 潤知認為,小國的好處就是內需市場小,不像美國,因內需市場大,美國商學院對於問題都有一套適合國內需求的答案,小國的商學院則不須如此。因為小國市場 小,眼光永遠要往外看,不因自己缺乏資源而埋怨,也不被狹隘思考框架局限,七、八年前洛桑開始把自己放在全球的架構思考出路。

MBA課程講求實務運用,假設洛桑能將全世界帶到課堂模擬「real world decision」(決策實況),讓學生現學現用,便有機會走出困境。

策略一:聚焦研發 教授三分之一時間出國訪查

為達目的,洛桑採取兩項策略:第一步,聚焦研發,將最新的資訊帶到課堂。

一改洛桑過去學習美國學校,想不斷增加教授人數、學科廣度,將經費都用在教學、行銷宣傳,洛桑改將經費砸到四個研發中心,去年在中國還成立研發中心。羅潤知打趣的說:「你可以節省到死,或者花對錢找到出路。」過去四年,洛桑研發經費都佔營收超過二七%,媲美哈佛商學院。

羅 潤知指出,洛桑的教授一年只需要教學一百三十五個小時,約是台灣教授四分之一的教學量。每名教授負責一個區域或國家,像是日本籍教授常常必須飛日本,和當 地企業碰面。教授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必須飛到全球各地和企業接觸,讓他們將訊息帶回瑞士。以羅潤知來說,他一年就花一半的時間出國訪查。他認為,就像是 企業常說「Time to Market」(將產品盡快送到市場),假設洛桑可以把即時將最新資訊帶到市場,就能勝出。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 長曹承礎分析,洛桑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總能把最新的東西搬到課堂上」,不像許多學校花兩、三年寫出一本書,才將理念在課堂介紹,速度太慢了。他認為, 「快速即時」對高階經理人來說,相當重要,這也是洛桑的高階經理課程著名的原因;從洛桑一年只招收一百四十名MBA和EMBA,但一年卻有五千名經理人到 洛桑短期進修,業務有八成來自短期進修就可看出。

策略二:打破學科制 所有課程跨專業學習

第二步,強調跨學科學習。一個好決定,不可能只考量財務、策略或者行銷,因此洛桑要求所有教授都必須互相合作。

台大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劉順仁指出,洛桑為了鼓勵跨學科交流,甚至首創完全拆除學科間的界線,也就是說,沒有像哈佛商學院般區分出會計、企管、行銷等學科,只有學院,沒有學科,所有課程都是跨科目學習,例如全球人資管理,便涉及如何從財務、業務需求來制訂企業需要的制度。

不僅如此,洛桑把教授、副教授、專任教授的職稱也拿掉,大家都是教授,一切平等。

強調平等,如何避免吃大鍋飯的心態?羅潤知表示,洛桑刻意拿掉教授終身聘僱制,一年一聘,就像企業一樣。每年年終,每一位洛桑的教授必須通過考核,促使他們不斷求進步,羅潤知說:「我每年都要花四個半禮拜,逐項考核教授。」

除了考核教授研究成果以及教學品質外,羅潤知說,洛桑加入另一項指標「Citizenship」(公民精神),「這就像是衡量一個人的合作精神」。

這 個指標包含一年中你和多少企業合作、合作的成果為何,甚至一年和企業開會的次數都被詳細記錄,為了就是讓教授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看其他學科以及業界。假 設考核未過,便不再續聘。特殊的是,洛桑規定教授不能獨自接企業案,每一案至少有兩位教授與三位助理,以此強化教授跨領域的合作精神。

教授不斷接受即時資訊,讓洛桑在介紹新觀念時比別人快速。曾經有一家馬來西亞企業希望美國某商學院幫他們寫個案,該商學院評估需要六個月才能做好,但是洛桑只需六個禮拜,花人家四分之一的時間就完成。

優勢:快速傳遞新知 畢業生滿意度高居全球第一

快 速傳遞新知讓學生可以隨學隨用,羅潤知舉例,以「time to market」觀念為例,洛桑曾經介紹過豐田汽車(Toyota)和日本松下(Matsushita)如何推出熱門商品,一家印刷業的經理人上課後,參考 豐田做法,研發出一種可以讓影印更加快速的紙張,「他們原本估計需要五年才能研發這項產品,現在則縮短到五個月」。這也是讓洛桑在美國《商業週刊》商學院 排名裡,畢業生滿意度一項,高居全球第一的原因。

羅潤知認為,拆除學科疆界,拿掉職稱、甚至用一年一聘的僱用制度,這都是因為「小」才能做到;大,容易帶來腐化以及僵固。訪談最後,他笑說,不只是學校,包含國家、個人都應該記住:「小不代表不重要,放眼全球,反而可以成為優勢。」這句話,足堪台灣借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