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資訊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訊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03-17

微軟的兩個對 2019 年的資訊生活的影片





我剛花了點時間看了上面這兩段影片,寫一下重點,當作筆記:

重點們:
電子紙(電子報紙,電子標籤),觸控介面(氾濫中),實體空間導覽,超輕薄的萬用裝置,多用途的卡片,兒童教育,跨語言溝通介面(即時字幕),資訊視覺化,到處都可顯示(投影)的環境,語音介面(同步翻譯)。

我的猜測,微軟想做的應該有兩個方面:
  1. 一個是超輕薄的隨身裝置,上面運用電子紙技術(顯示),以及觸控技術(輸入),方便切換功能(應用)。另一個是透明板的版本,與前面的差不多。
  2. 另一個是運用投影機與相機(可能還會加上觸控面板)形成的智慧互動空間。
影片裡的情境,要突破的技術,在硬體上主要是電子紙以及相關的顯示技術。但我覺得,重點會在軟體上面,1. 如何快速&有效建立應用(這應該需要新的開發工具),以及 2. 建立有效的底層引擎(例如視覺引擎),提供強固的辨識能力(而這又常與應用的內容相關)作為互動的基礎。

我最近在看人機互動的書,好的互動設計,當然也是一大考驗。

最後,我的問題是:這些情境要10年後才會出現?!我猜,除非金融風暴持續很久,才會如此。

這兩個video還蠻符合我對微軟的一貫想法。平凡無奇。

2008-11-25

電腦美少女


今天早上看到的推薦文章。這個玩意兒還蠻有意思的。
用camera與貼上marker的實物,在電腦裡與虛擬角色互動,這在技術上,不是很新的東西,我幾年前用(玩)過類似的電腦視覺互動環境(不過現在記不太起來叫啥了~)。
底層的技術有了,企劃及產品化才是重頭戲。做出吸引人的虛擬人物,CG與配音,還有一堆做虛擬人物的技術,我不是專家,只是大概知道,就不獻醜了。
產品網站都是日文,我根本看不懂!感謝朱豪宅的介紹,

2008-10-22

推薦文章 - Computer Vision的尷尬

這個部落格&這篇文章是今天中午不小心 google 到的。

先談這篇文章:
過去一段時間我一直想寫寫我對Computer Vision的粗淺看法,但是要寫到值得貼出來,還要再花不少力氣。看到上面這篇文章時就覺得,跟我的看法好類似啊(我當然是差得遠了)。

提一下我的粗淺看法好了:我認識的Computer Vision就是"做機器"(這裡的"機器"的意思就是:它不會做其他的事,只會做你叫他做的事(一般來說,如果做得好,我們就會偷笑了),而一旦超出定義範圍,機器就常常什麼事都幹不了)。每次看到一個新應用,就幾乎需要重新建一台機器,可以重複應用的元件(演算法)都是很基礎的東西,高階一點的元件都要重新做,這導致不容易建造"可擴充"的系統",不容易擴充&累積,就不容易有比較大的成果&應用出現。這也就是為甚麼你會在電腦視覺的書裡看到一大堆基本的東西,卻沒有書會教你如何建立高階一點的東西,因為高階一點的東西,沒有一致的理論,每次都要重新打造之故。而我們對於機器的期望也僅止於:機器在極有限的範圍內可以工作良好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也是因此,當年讀研究所的時候,有一陣子我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人類的視知覺&大腦的運作上面,原因是我感受不到拼裝出視覺機器的成就感(當然,做出會動作良好的機器是不錯,但我這個人比較好高騖遠一點)。期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我無論開車,走路,坐著都在研究我是怎麼看的,市面上找得到的視知覺&大腦的書,也幾乎被我買完,看完。我後來發現,問題的根源不在底層的訊號(影像訊號)處理,而在於高階的記憶與運算。這需要我們對生物的思考機制有更深入瞭解與建模,對整個流程(機制)做通盤的考量,建立理論架構,然後在上面架床疊屋,建立應用。這就是為甚麼我當年研究做到一半,偷閒看 《On Intelligence》有豁然開朗的原因。

談一下這個部落格:
只提一件事,這個作者之前有另一個部落格,因故關掉了,但是裡面的CV/PR/ML研究資料豐富,記在這裡,免得忘了。網址是 http://dahua.spaces.live.com/

PS:上面寫的粗淺看法都是現在臨時寫的,之前寫到一半的東西,不知放那去了,要是有機會補完,在貼上來好了。

2008-04-25

週四夜逛重南

我很久沒去重慶南路了。這個星期四晚上有空(騰出時間),下班順路去了一趟。
先去吉野家吃了很普通的牛雞飯。

*去了儒林書局
自從儒林搬家之後,比較少進去了,搬家之後,熟悉的感覺不見了,即使有去也是晃一晃,就被附近的兩家天瓏吸引走了。這次進去,看了一下平台,就走了。

*再去了天瓏書局
進去逛了一圈,在平台上看到了最近很紅的書: 《Beautiful Code》中譯 《美麗程式》,二話不說,就買下了。

以下是書籍簡介:

本書收集了軟體設計領域的大師級作品,每個作品都獨一無二,而又見解深刻。走在時代前驅的設計大師,引領讀者一章章走過解決特殊難題的優雅方案,並說明各個方案的迷人因素。

這不是另一本設計模式書籍,也不是另一本探討軟體工程方法對錯的專著。我們希望讀者有機會站在軟體設計巨人的肩上,從他們的高度看世界。

三十八位撰碼大師,把他們打造專案架構、判斷建置代價、決定打破成規的重要時刻,化為字字珠磯,呈現在讀者面前

===簡介結束===

這本書同事兩個月前借我英文版,那時整天忙工作跟回家帶小孩,沒時間看。
現在回頭想想,可能是因為當初翻過,覺得好,因此覺得要細看,而我對借來的書沒有細看的習慣(不能寫心得,畫重點),所以當初就沒多花工夫,沒多久就還了。PS: 這是不是一個壞習慣啊?
這本書很值得看看,看看傑出的心靈如何看待程式開發。有些作者是寫了大半輩子的程式(30年 哇!)的大師級人物,經驗自然值得觀摩。
另外,這本書得到今年的Jolt大獎(best general book of the year)。好像還準備出續集。
昨天晚上看了一些,中文版翻的還不錯。

簡單寫一下我自己對於"程式的美"的想法,我覺得是"講究"與"完備"。
不同的程式,有不同的需求,就有不同講究的地方。有的程式強調快,有的程式強調擴充性,有些強調可維護性。而能夠依據定義出來的講究地方"們"做出好的成果,就是我"現在"心目中美麗的程式。而"完備性"是程式開發中重要的標準,如何漂亮地寫出程式,保證寫出來的程式可以有效涵蓋所有定義的範圍,第一章給出一些啟發。
PS: 我好像受到上星期剛看完的書 Balancing Agility and Discipline: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蠻多影響。
PS2: 我相信,好的程式碼一定要是美麗的,這裡的美麗,指的是整潔。
PS3: "漂亮地"解決特定的程式問題,這可能才是Beautiful Code的核心意義吧。
然後,逛了一圈,感嘆一下"英文書好貴",結完帳,就到隔壁去了。

*最後去了天龍書局
今天我在這裡待了最久(其實今天來的主要目的就是逛這裡)。
這家店幾乎是在台北買簡體書(包含電腦書)的第一選擇。
這店實在很妙,整間店幾乎都是簡體書,簡體書依定價乘4 (我最近買書時發現,博客來的簡體書已經是訂價乘6了 >.<),空間很大(應該是隔壁天瓏的兩倍大),很好逛。我每次都有逛圖書館的感覺,最大的差異是: 找到喜歡的書,可以買下來,因為書相對便宜,買下的心理阻力小很多。
店裡擺了很多最新的電腦書籍,還有很多我不知道要賣給誰的冷門書(我很想買其中幾本,不過已經買了一些,不確定有時間看,還是下次吧)。
關於簡體書有幾個感想:
書變貴了:
我買簡體書蠻久了,可能是版權 或是 大陸整個社會的經濟水平上升,書有越來越貴的趨勢,以前很多書不到30塊人民幣,可以很愉快地買,現在便宜的書大多都是當地作者寫的,不想看;國外書的譯本都要50塊以上。
英文版的書變多了:
這點很好,因為英文書這幾年也變貴了,一本書動不動就要賣超過1500,不能因為有點小好奇就買回家看。昨天買了兩本英文版的書("TSP coaching" and "Code Quality"),加起來不到台幣600塊,還算划算。另外,我發現英文版的書出了一種新的類型,就是"注釋版",也就是內文英文照印,但是幫你翻譯內頁的頁邊注釋,個人覺得這個部分沒什麼用,但是沒看到純英文板,就接受了。

回家時在捷運上想著,逛重慶南路已經20多年了,每次逛還是興致勃勃,不知到50歲時會不會還有這般興致。

2008-04-13

本週雜記

推薦一篇文章:《 給我MID,不如給我iPhone》:
這篇寫得真好(超過我對一般部落格文章的期待,PS:我之前沒看過作者的其他文章),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我最近對於手持裝置的人機介面創新有些想法與研發,還在思考下一步中。

看非閒書:
本週工作之餘,在讀一本非閒書:Balancing Agility and Discipline: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原本打算這星期看完的,但因為有些偷懶,跑去看其他的書,應該會看到下星期。雖然只看到一半,但已經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對於用嚴格計畫開發流程與敏捷開發流程的強烈愛好者而言,都應該有相當的提醒作用與參考價值(我是屬於後者)。

Code is law:
以前在台大聽過微軟周旺敦的一個演講,講的題目&內容都忘了(好像是推銷/吹噓微軟的新科技技術),我唯一記得&印象深刻的是他說的一句話: 程式是網路世界裡的法律。今天不小心又想起來,上網查了一下,哦,原來這句話不是他發明的,呼。可以參考這一篇。這句話的重要性很大喔,因為建造程式的人,某方面來說,就是網路世界裡規則的建立者(這很酷),只是端看我們要怎麼去做而已。又想起駭客任務裡的肯德基爺爺 & 不知道多少青少年因為看了駭客任務而跑去讀資工?

擴展:
這幾天在思考未來想做的東西,一個出發點是: 擴展人的能力,另一個點是: 擴展電腦的能力。第一個點是人類建造機器的主要原因,這下面應該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至於第二項,要看運氣。

iRobot Roomba® 570 Vacuum Cleaning Robot:
本周是太座生日,買了個遙控掃地機器人當做生日禮物。下星期才到貨,先紀錄一下。

書評:
這星期晚上去圖書館借書,回家前,去館對面的7-11逛了逛,發現去年很愛的小說《時間迴旋》擺在架上,拿下來看,發現土窯機場的書評被摘錄在書腰上,第一次發生這種事,覺得好玩,紀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