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5

生活雜記 2007 3/25

買書
最近比較閒,買書的頻率變高了。星期五在博客來幫老婆買一本特價的食譜,結果不小心又""買了5本書...昨天中午在公館吃完難吃的佬墨(不好吃,感覺被搶了。還是"愛咪媽"讚!)。晃到茉莉逛逛,不小心買了一堆書回家。回到家發現,"又"不小心買了重複的書,天下文化出的"廣告大師奧格威 未公諸於世的選集" (之前的那一本也是在茉莉買的 8-P)。類似事件累計次數:3次。會買到重複的書,大多是因為第一本根本沒什麼看的緣故。自己要檢討檢討。後記:剛才老婆發現,我幫她新買的特價食譜,之前也已經買過了。由此可以證明,買到重複的書,跟年紀沒有太大的關係,哈。

讀書: 掃描族
昨天在茉莉買了本有趣的書,叫"掃描族"。描述一種人,有無窮的好奇心(加上天真的個性),常常轉換興趣,不能安定下來學習"特定"的專長。這種人不是天資不足(反而是學東西很快),卻因為不能符合社會期待而過得很辛苦;在社會眼光看來是不能下定決心努力,一事無成的人。作者就是這樣的人,她也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本書應該算是本自助的心理治療書籍),她輔導了很多這樣的案例,在書裡提出方法教導這樣的人如何善用天賦 而不是自怨自艾地生活下去。我一看到這本書,我就覺得"哇!我就是這種人",所以就買了這本書。現在看了1/4,已經有不少的收穫。我想,"一事無成"這個掃描族常見的特徵,在我身上,應該不是很明顯(吧?!)。我猜這大概是因為自己在工作專長上面,還維持著相當的興趣與專注的緣故。
主要的感想:
  • 人生苦短!要善用自己的天賦,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弱點上。
  • 做好規劃,實際地做出些什麼。
主要的改變:
  • 我已經開始使用書上提的”掃描族日記”,嘗試記錄自己的興趣的興替及想法了。

軟體開發
最近我對現在"主流"的軟體開發流程有很大的興趣 (自從在公司裡採用類XP的開發模式之後,有好一陣子沒注意相關的資訊了)。星期五去光華商場附近的大享書局買書(大概有3年沒去哪裡了,前一陣子整理東西才把他的貴賓卡整理掉)。跟老闆聊到,"做資訊這一行,最好玩的是永遠不缺東西看"。我一直這樣覺得。在大享買了一本 "微軟解決方案框架精要" (MSF Essentials 4.0) 看,還記得10年前第一次看到MSF的文件時,只覺得像教科書,完全沒有感受。這次邊看心理邊想著: 書上面記載的許多作法都正巧是我多年來看了一堆書後嚐試出來的原則,也有很多方法是之前沒想到的作法。有人已經把經驗及方法整理成有系統的書,真是一件不錯的事。我還蠻常把自己用的方法紀錄下來,還蠻費事的。另外,本周看了一本很冷門的書: Software Architecture for Product Famil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這是幾年前在天龍特價時買的。研究之後發現,書中提的方法並不創新,更重要的是,對開發大型的複雜軟體系統,幫助可能很有限。

企鵝寶貝
周六晚上,跟老婆在家看企鵝寶貝DVD。愛看Discovery的老婆,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跟我解釋企鵝的生態。看到企鵝與惡劣環境間的拼鬥,辛苦的生命交替,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奧妙,在觀賞的期間,心情一直很感動&激動。這種激動的心情已經有好一陣子沒在我身上出現了!因為這幾年我在工作上主要做的是生物分析軟體,在私底下看了很多的生物專業書籍和生物科普書,後來可能是因為看得太多,在電視上看到動物間的互動時,腦袋裡想的卻是: 基因,蛋白質,細胞, 胚胎生長模式,複雜系統......,卻找不到"感動"。當初自己發現時,都覺得自己快變成科學怪人了。 這是題外話,這事一下子寫不完,有機會再表。

排隊商品
星期天早上10點半,我們夫妻倆出現在家樂福永和店的門口。原因是今天的排隊商品:可以用899買到4G的Apacer行動碟 (PC home賣1050)。為不負我夫妻倆早起出門的工夫,買了兩支,省了300。第一次做這種事,很新鮮,紀錄一下。

2007-03-24

[轉載] [Kuso] 偽‧那一夜,我們說相聲(Wii與我)

對過去熟悉【表演工作坊】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朋友們,這篇值得一看~~~

正在等待Wii公司貨 and 懷念高中時期跟同學輪流背誦《那一夜》的Toyogray。

2007-03-22

洛桑靠放大「小」的優勢翻盤

這篇文章,蠻有啟發性。

我的筆記:
策略:
  • 策略一:聚焦研發,教授三分之一時間出國訪查,將最新的資訊帶到課堂。
  • 策略二:打破學科制,所有課程跨專業學習。
考核:
  • 效率
  • 公民精神
成效:
  • 快速傳遞新知,畢業生滿意度高居全球第一。

以下是貼文


商業週刊電子報 2007.03.16

洛桑靠放大「小」的優勢翻盤

八年內從破產邊緣到稱霸歐洲

位處歐洲小國瑞士,只有五十八位教授的洛桑管理學院,如何從排名敬陪末座,翻揚到歐洲第一?它的策略思考,能提供同樣是小國的台灣什麼借鏡?

文●曾如瑩

「小不見得是壞事」,這是三月二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校長羅潤知(Peter Lorange)在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演講時,提到洛桑勝出的關鍵。

自二○○四年起,洛桑管理學院連續兩度獲得美國《商業週刊》歐洲MBA學校排名第一名(編按:該調查為兩年一度),領先倫敦政經學院。

而二○○六年洛桑年營收一億 一千五百萬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三十一億元),連續第八年成長,稅後淨利一千萬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二億七千萬元),可說是名利雙收。

但洛桑並非天生就含著金湯匙出身,擔任洛桑校長十四年的羅潤知,接受台灣《商業週刊》專訪時,道出七、八年前洛桑陷入瓶頸的一段秘辛。當年,洛桑在歐洲商學院之中,不過排第十五名,羅潤知回想,「當時,我們差點破產」。

比 國力,相對於法國、英國,瑞士在歐洲並不是一個大國;比教授人數,洛桑管理學院只有五十八名教授,和美國哈佛商學院二百三十多名教授相形見絀;比歷史,倫 敦政經學院擁有一百一十二年,洛桑就算加上改制前的校史,不過是成立五十多年的學校。樣樣不如人,一個小國裡的商學院,如何在八年內,從十五名後段班,甚 至差點破產的局面,提升到現在歐洲第一?

評估:資源不足,卻更靈活 在全球架構中思考出路

小雖然代表資源不足,但也代表比別人靈活。

羅 潤知認為,小國的好處就是內需市場小,不像美國,因內需市場大,美國商學院對於問題都有一套適合國內需求的答案,小國的商學院則不須如此。因為小國市場 小,眼光永遠要往外看,不因自己缺乏資源而埋怨,也不被狹隘思考框架局限,七、八年前洛桑開始把自己放在全球的架構思考出路。

MBA課程講求實務運用,假設洛桑能將全世界帶到課堂模擬「real world decision」(決策實況),讓學生現學現用,便有機會走出困境。

策略一:聚焦研發 教授三分之一時間出國訪查

為達目的,洛桑採取兩項策略:第一步,聚焦研發,將最新的資訊帶到課堂。

一改洛桑過去學習美國學校,想不斷增加教授人數、學科廣度,將經費都用在教學、行銷宣傳,洛桑改將經費砸到四個研發中心,去年在中國還成立研發中心。羅潤知打趣的說:「你可以節省到死,或者花對錢找到出路。」過去四年,洛桑研發經費都佔營收超過二七%,媲美哈佛商學院。

羅 潤知指出,洛桑的教授一年只需要教學一百三十五個小時,約是台灣教授四分之一的教學量。每名教授負責一個區域或國家,像是日本籍教授常常必須飛日本,和當 地企業碰面。教授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必須飛到全球各地和企業接觸,讓他們將訊息帶回瑞士。以羅潤知來說,他一年就花一半的時間出國訪查。他認為,就像是 企業常說「Time to Market」(將產品盡快送到市場),假設洛桑可以把即時將最新資訊帶到市場,就能勝出。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 長曹承礎分析,洛桑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總能把最新的東西搬到課堂上」,不像許多學校花兩、三年寫出一本書,才將理念在課堂介紹,速度太慢了。他認為, 「快速即時」對高階經理人來說,相當重要,這也是洛桑的高階經理課程著名的原因;從洛桑一年只招收一百四十名MBA和EMBA,但一年卻有五千名經理人到 洛桑短期進修,業務有八成來自短期進修就可看出。

策略二:打破學科制 所有課程跨專業學習

第二步,強調跨學科學習。一個好決定,不可能只考量財務、策略或者行銷,因此洛桑要求所有教授都必須互相合作。

台大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劉順仁指出,洛桑為了鼓勵跨學科交流,甚至首創完全拆除學科間的界線,也就是說,沒有像哈佛商學院般區分出會計、企管、行銷等學科,只有學院,沒有學科,所有課程都是跨科目學習,例如全球人資管理,便涉及如何從財務、業務需求來制訂企業需要的制度。

不僅如此,洛桑把教授、副教授、專任教授的職稱也拿掉,大家都是教授,一切平等。

強調平等,如何避免吃大鍋飯的心態?羅潤知表示,洛桑刻意拿掉教授終身聘僱制,一年一聘,就像企業一樣。每年年終,每一位洛桑的教授必須通過考核,促使他們不斷求進步,羅潤知說:「我每年都要花四個半禮拜,逐項考核教授。」

除了考核教授研究成果以及教學品質外,羅潤知說,洛桑加入另一項指標「Citizenship」(公民精神),「這就像是衡量一個人的合作精神」。

這 個指標包含一年中你和多少企業合作、合作的成果為何,甚至一年和企業開會的次數都被詳細記錄,為了就是讓教授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看其他學科以及業界。假 設考核未過,便不再續聘。特殊的是,洛桑規定教授不能獨自接企業案,每一案至少有兩位教授與三位助理,以此強化教授跨領域的合作精神。

教授不斷接受即時資訊,讓洛桑在介紹新觀念時比別人快速。曾經有一家馬來西亞企業希望美國某商學院幫他們寫個案,該商學院評估需要六個月才能做好,但是洛桑只需六個禮拜,花人家四分之一的時間就完成。

優勢:快速傳遞新知 畢業生滿意度高居全球第一

快 速傳遞新知讓學生可以隨學隨用,羅潤知舉例,以「time to market」觀念為例,洛桑曾經介紹過豐田汽車(Toyota)和日本松下(Matsushita)如何推出熱門商品,一家印刷業的經理人上課後,參考 豐田做法,研發出一種可以讓影印更加快速的紙張,「他們原本估計需要五年才能研發這項產品,現在則縮短到五個月」。這也是讓洛桑在美國《商業週刊》商學院 排名裡,畢業生滿意度一項,高居全球第一的原因。

羅潤知認為,拆除學科疆界,拿掉職稱、甚至用一年一聘的僱用制度,這都是因為「小」才能做到;大,容易帶來腐化以及僵固。訪談最後,他笑說,不只是學校,包含國家、個人都應該記住:「小不代表不重要,放眼全球,反而可以成為優勢。」這句話,足堪台灣借鏡。

2007-03-10

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

3/3買了這本書,3/7看完。好看的一本書!
看完後,原本想寫心得,但是最近的空閒時間都拿來重讀《創智慧》與 Numenta的相關資料,遲遲沒動手。

今天下午看了iHower的書評,覺得他看書實在很認真! 我跟他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些不太一樣,所以就有了這一篇。

從最早的《工作DNA》開始,我就蠻喜歡郝明義先生的作品,在他翻譯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只要是他的書,我都會多注意一點。

這本書應該算是訪談集。這類書,重點當然是受訪者,而訪問人的水準也會決定最終的品質。我喜歡這本書的型態跟品質。我喜歡看有品質的人的對談,無論是哪個領域。我喜歡這些人對書/知識架構的探索方法跟經驗談。看完很受用。就像以前寫過的感覺,這本書跟我很對頭。

下面是訪談的人物及主題:

杉浦康平: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 對建築的看法:
    • 有整體論的味道。
  • 對書籍設計/雜誌編輯的看法:
    • 強調整體設計以及因地制宜(像是雜誌編排區分不同風格,書的設計有流動感等等)。
  • 讓自己保有驚訝的能力:
    • 訓練五感,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程度。
    • 我的想法:對新事物的沒反應,是心智老化的徵兆。讓自己常有機會面對新的事物,才有機會"驚訝"。
  • 遠離電腦:
    • 電腦沒有柔軟的東西。
    • 少使用電腦,讓視覺儘可能保持清澈。
    • 題外話:遠離電腦,怎麼寫程式跟寫部落格呢?
  • 關於書:
    • 書不應該是廉價的,而應該是豪華的享受。
    • 便宜的書是資訊的濃縮,可以輕易為電腦所取代,但美麗的書不屬於那裡。
    • 我說:說得好!
張隆溪:品味的散失與重來
  • 品味:
    • 自覺
    • 不同的層次
    • 生活與行為的許多層次
  • 審美的藝術:
    • 有一定的經典,超越時間與空間;與流行商品不同。
    • 商品只是單純的線性發展,永遠是新的比舊的好,買電腦跟買菜都是如此。
  • 訊息與知識:
    • 大量使用網路搜尋,是很破壞思考的。
    • 後面詹宏志的訪談裡也提到:"網路的使用需要高階訓練才會產生力量"
寫到這裡,發現要換個寫法,要不然,真的會寫太久.....

南方朔:世界的複雜不是沒有意義的
  • 我對南方大師所說:"一天讀一本英文書,而且保證不會讀錯"這件事,用我的簡單腦袋,實在想像不出這要如何做到!另外一個想法是:就只讀書嗎?讀了大量的書,可以拿來做些什麼吧。
  • 如果書讀太多,多每讀一本書的報酬是不是就遞減了。
  • 我也喜歡大量閱讀,不過最近的想法改了,我給自己的新目標是:讀最少的書,產生最多的原創想法。
  • "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 讀經典:
    • 經典是不同的年齡再去讀它,永遠會讀到不同東西的書。
    • 了解古今的演變
    • 永恆的價值在哪裡
    • 傑出人士如何思考問題
    • 思維的邏輯
  • 不要因為某些行業一開始很差勁,就否定它的價值:
    • 當一個行業可以賺錢,厲害的人就進來了。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 我10年前超愛他的《創意人》。
  • 我前兩個月才看完他的《人生一瞬》,我讀到某些地方覺得他的描寫很神........化。
  • 我跟他的某些閱讀過程很像:
    • 主要透過書來強化自己的能力(孤獨地)。
    • 當年走在重慶南路,每家書店每個禮拜陳列了哪些新書,我都可以指認出來。當時這社會的總生產量還沒超過你的負荷,現在就不可能了。(我還可以再加上當年的光華商場)。
  • 如果沒有好的訓練,網路的幫助其實很小,只會讓人迷失。
  • 網路的使用需要高階訓練才會產生力量。
鄭松茂:微型的人生
  • 老先生的人生經驗談
  • 廣告人的言論/語氣都好像
  • Timing很重要:
    • 孫子兵法講的
  • 少是手段,不是目的:
    • 所有的決定,都要自己一個理由。不是多就是好,也不是少就是好。
  • 你的自處之道會影響你未來的路
李明道:像釀酒一樣的釀夢想
  • 知道Akibo很久了,因為喜歡(有一段時間)滾石的唱片設計:陳昇,伍佰,抓狂歌.....還有翁嘉銘的樂評。
  • 網路要跟實際生活(人)產生關係才有價值(力量)。
  • 以後我有小孩,我也要變成像這樣的爸爸。

許舜英:I am the Ghost
  • 我對這篇訪談,沒有特別的感覺。這大概跟我是時尚白痴有關吧.....

黃仁宇:從印象成為影像的兩段記憶
  • 曾經有好幾年,每年年底的金石堂特賣會書單中,都有《萬曆15年》,我每次都會拿起來,翻一翻,再放回去。原因是我沒有把握我會看完它。
  • 我被一個讀書人"畢生研究的結晶"這句話吸引到了。
Peter Weidhaas:We must fight FOR them.
  • 衛浩世,雖然不熟悉,但從文中看來,他的故事應該是有意思的。
後續:
看完這本書,我又買了這本書上提到的五本書,分別是:
  • 行銷戰爭 (最近出了20周年紀念版,我還是買第一版,因為比較便宜 8-P)
  • 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薄薄一本,硬)
  • 憤怒書塵 (博客來5折特價中)
  • 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 (還蠻好看的,我對15世紀的人沒有市場概念這件事,感到有趣,讀來與《橘子蘋果經濟學》有不同的樂趣)
  • 魔幻之眼

就醬子

2007-03-07

Numenta釋出HTM測試平台及原始碼

2004年,Jeff Hawkins(Palm Computing 的創立者)寫了一本書"On Intelligence",介紹他觀察人腦構造多年後提出來的智慧理論(模擬大腦,創造智慧機器)。去年我買洪蘭老師翻譯的《創智慧》(就是On Intelligence的中文譯本)時有提過。(去年我對這個理論著迷到想當作畢業論文的題目,後來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做了比較簡單的題目。)

在2005年,Jeff 創立Numenta 宣布要建立HTM理論的開發平台,還要開放原始碼。當時看了,很期待,隨著時間過去,就漸漸淡忘了。

而昨天(2007/3/6),Numenta發表了1.0版的HTM平台與相關原始碼 (支援 Linux and OSX)。我大概看了一下,Jeff and Dileep 把05年發表在IJCNN上的論文實做從Matlab上轉移到Python and C++,並包裝成實用的實驗平台。還有186頁的Programmer's Guide。

看來對這個理論有興趣的朋友,有新玩具可以玩啦。